7月3日配资台平台官网,大足区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收获重大成果——一处沉睡水底的宋代摩崖造像在龙水镇高坑村玉滩水库河畔的峭壁上重见天日。此次发现不仅丰富了大足石刻的艺术题材类型,还为研究巴蜀地区宋代造像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转段以来,大足区四普专班始终秉持“应保尽保”原则,在整理资料的同时深耕田野调查。7月3日,一条市民提供的线索让专班队员迅速行动,第一时间赶赴龙水镇高坑村核实。在玉滩水库河畔的峭壁间,他们惊喜地发现了这批因水位下降而显露真容的宋代瑰宝。金竹湾摩崖造像分布于高3米、宽6米的赭红色峭崖上,从左至右通编为6号,共计27身造像。其中第2号至第4号龛规模突出、保存完好。题材涵盖水月观音、释迦说法图、诃利帝母龛等宋代典型佛教造像。“今年开春以来,大足区降雨量偏少,玉滩库区水位一再下降,造像得以水落石出。”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邓启兵介绍道。
近观造像,细腻的雕刻工艺令人叹服。值得关注的是,造像还包含跪拜像、立像及肩负长担者等世俗化形象。这些雕刻细腻的人物动态,生动反映了宋代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的交融。
“经现场初步辨认,第2号龛为水月观音造像,第3号龛为释迦说法图,第4号龛为诃利帝母龛。这些造像题材在大足石刻宋代佛教造像中大量流行,特别是第3号龛保存的力士像与石篆山石窟第7号三佛龛中的力士像如出一辙。”邓启兵介绍,此次新发现,不仅丰富了大足石刻艺术题材类型,而且对于考察巴蜀地区宋代水月观音、诃利帝母等造像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据介绍,目前四普专班已对造像进行初步测绘与影像记录。接下来,文物部门将对该处造像开展进一步的保护研究工作。
通讯员李东陈柯男配资台平台官网
金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